中共利川市委 利川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2017年3月31日)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鄂发〔2017〕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形象定位和战略目标,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新动能,壮大新支撑,扶持新主体,拓展新渠道,创建新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度目标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2.主要目标。农业总产值增长4.5%以上,达到58.2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达到33.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达到9600元。
二、调优特色产业结构
3.培育绿色富硒板块基地。按照“提茶、稳菜、推薯、抓林、优畜、调烟”的发展思路,调整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特色。推广富硒标准化种植,坚持量质并举,培育形成1-2个支柱产业和若干板块的发展格局,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形态。提升茶叶产业,以打造恩施硒茶•利川红品牌基地为龙头,以毛坝镇、忠路镇、沙溪乡、文斗乡、柏杨坝镇等乡镇为重点,新建和改造有机茶园2.05万亩,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4.25万亩。稳定蔬菜产业,注重耕地地力保护,推进轮作种植,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以汪营镇、团堡镇、凉雾乡、佛宝山开发区等乡镇(开发区)为重点,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推进马铃薯和水稻产业,加强马铃薯原种繁殖基地建设,推广“稻渔共生”发展模式,以汪营镇、南坪乡、谋道镇、柏杨坝镇、忠路镇、文斗乡等乡镇为重点,创建富硒农产品基地5万亩。抓好林业产业,加快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发展地道药材,管好干鲜果基地,以沙溪乡、文斗乡、建南镇、元堡乡、南坪乡等乡镇为重点,全市林药果基地面积达到37万亩。优化畜牧产业,引导产能与种植基地配套建设,推动“种养加”和“粮经饲”良性发展,以汪营镇、团堡镇、柏杨坝镇、文斗乡、忠路镇、谋道镇、建南镇、凉雾乡、南坪乡等乡镇为重点,全市出栏生猪77万头、牛3.3万头、羊8万只、家禽320万羽。调整烟叶产业,推动烟叶转型升级,以文斗乡、忠路镇、汪营镇、柏杨坝镇、元堡乡、凉雾乡、团堡镇等为重点,完成种植面积5.52万亩。
4.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富硒绿色“三品”(食品、饮品、药品)为方向,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茶叶、蔬菜、木本油料、地道药材、畜牧、水稻等产业龙头企业,新增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家以上,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100家,省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场各5家,州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场各8家。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严格执行有关扶持政策,围绕“六大产业链”建设,在用地、入园、税收、产业发展资金和涉农项目安排等方面重点支持规上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示范社,出台引导其深度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办法。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平台,大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5.创建特色品牌。以6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基地建设与宣传推广工作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创建工作,力争创建区域公共品牌1个,企业品牌3个以上。以“利川功夫红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为起点,积极争创省著名商标3个,实现“国字号”商标零突破,培育一批省级著名商标群。以香连药业为龙头,把利川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黄连之乡”。以盛稀源香菇生产为龙头,把汪营镇打造成全州“香菇第一镇”。全力开发富硒马铃薯、莼菜、山药、高山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大品牌。
6.推进农旅融合。抢抓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建设机遇,高标准编制《利川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强力打造以团堡镇野猫水村、东城街道白鹊山村等为重点的东线和以汪营镇兴盛村、白泥塘村,南坪乡营上村、干堰村、五谷村等村为重点的西线农旅融合生态走廊。支持南坪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镇。积极推进柏杨坝镇水井村、南坪乡朝阳村等1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探索推广景区辐射型、休闲避暑型、农业观光型、养生养老型等旅游扶贫模式。依托民族村寨、民俗文化、山水资源、良好生态等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强力推进“十村百企万户”民宿旅游工程。
三、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7.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项目及资金,连片成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省下达的11.67万亩建设任务。完成土壤酸化治理25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
8.推进农村“四网”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3.2万户6.2万人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35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76人)。以整村推进村为重点,统筹兼顾非重点贫困村,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以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和偏远村组为重点,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实施好小水电扶贫工程。加大农村通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信息高速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精准扶贫和农村全面发展。
9.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实施南坪乡营上村、凉雾乡马前村、东城街道白鹊山村等1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和毛坝镇山青村、石板村、向阳村,沙溪乡张高寨村等4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田渔生态”种养新模式,新增面积3000亩。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完成7个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启动3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前期工作。
四、推动生态绿色发展
10.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深入开展畜禽绿色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力争全市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步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畜禽养殖粪肥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11.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高起点建设“清江源湿地公园”,强化水库禁养、江河限捕等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示范工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开展齐岳山生态修复、建设和综合开发行动。
12.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严格管控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开展标准茶园、果园、菜园、药园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全面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方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和监督抽检,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五、完善科技培训体系
13.狠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州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联盟,组织开展茶叶、莼菜、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产、储、加、销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设一批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一批“农牧经”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循环利用的高效模式。以利川农业科技园为基础,着力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农村网络化管理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农业互联网信息利用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快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和数字农业。
14.狠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培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引导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投身农业。实施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提升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系统农业知识、擅长经营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纪人。
六、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15.推进五大工程。持续抓好产业培植工程,以旅游产业为引擎,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持续抓好农村交通设施、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环境整治、国土整治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破解贫困群众发展瓶颈。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突出产业发展创新,确保搬迁户脱贫致富。持续加强教育扶智培训工程,继续实施“9+3”“三免两补”政策。持续抓好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全面落实并强化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制度,通过政府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16.推进重点贫困村建设。加大重点贫困村扶贫攻坚投入力度,提高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实效,确保35个重点贫困村摘帽,南坪乡、毛坝镇、东城街道、佛宝山开发区4个乡镇(开发区)出列,13639户422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户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州平均水平。
七、抓好农村改革工作
17.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引导鼓励农户依法流转承包经营权,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向纵深发展。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形成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
18.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公益性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经营性服务的新机制、新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建立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9.加大金融服务农业改革力度。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支持城市居民、返乡农民工到农村投资兴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推进金融服务网络化建设,加大创业贴息、精准扶贫贴息的贷款投放力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优势资源和成熟项目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八、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和保障
20.加大组织领导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动摇,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政策,主动谋划工作,配备得力干部,推进工作落实。高度重视农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两委”班子管理工作,切实抓好软弱涣散村整顿工作,推进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考核管理,进一步夯实责任,强化考核问责,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基层党建投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突破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21.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形成红白喜事简办文明新风,杜绝铺张浪费和各种宗教迷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推进“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22.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全面把握国家、省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政策,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积极谋划、申报、争取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确保争取项目额度比2016年增加10%以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产业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加强项目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优、速度快、效益好。
23.加大“三农”资金支持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各类强农惠农资金整合,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建立市级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继续执行“六大产业链”财政预算及马铃薯主粮化、田渔生态系统、西南片区茶叶莼菜发展、“绿满荆楚”等以奖代补政策。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20亿元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亿元。预算农业项目前期费用,保障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突发性事件工作经费。
24.加大问责追究力度。
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04-10]
|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顾问三月公务活动(20...[04-07]
|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洪超同志3月政务活动(2...[04-06]
|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洪超同志2月政务活动(2...[04-06]
|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洪超同志1月政务活动(2...[04-06]
|